通过本书,了解王侯将相之外深层的历史脉动——财政这条大动脉,跟着作者的文字,从财政的角度看待王朝更替,给我们看待历史提供新角度。而且可以从之前朝代看到当今一些政策的影子。

摘录:

1.但所有的改革始终没有办法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,这就是:国有企业不放弃、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,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。

2.古今中外,对于一个集权制政府来说,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:第一,如何创建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,控制住社会;第二,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,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。不管是国有企业、公有土地制度,还是垄断货币发行,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一种手段。当正规的税收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时,政府就会想办法开辟这些新方法来获得收入。所以,所谓的三大基础,实际上是三大敛财手段。

3.中国的王朝衰亡,也必然是财政危机引起的失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会发生。

4.本书的写作目的,不仅仅是回顾古代,而是通过研究古代问题来研究现代。当了解了古代的财政逻辑之后,读者再看待现代问题时,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,并能够判断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走向。

5.汉代创建的中央集权模式,带来了一个无解的困境:中央政府要维稳,就必须多收税;要多收税,就必须创建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,而这势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;经济发展停滞后,又反过来影响政府维稳,从而造成王朝的垮台。

6.但是在中国历史上,有一个时期最接近亚当·斯密的理想,就是汉代初期。这个时期甚至有一套接近亚当·斯密理论的指导思想,叫“黄老之术”,据称发端于黄帝和老子。所谓“黄老之术”,就是要求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,政府几乎全盘从经济事务中退出,放手让社会力量去发展经济。套用现在的话,就是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。

img

7.对于白金持有异议的官员也遭到了排挤甚至杀害。历史上有名的“腹诽之罪”就出现在这个时候。

8.这位倒霉的官员是掌管财政的大司农,名叫颜异。汉武帝听从张汤的意见创造皮币时,派人征求颜异的看法,主管财政的颜异表示不赞同,说道:“诸侯朝天子使用的玉璧才值几千钱,而现在规定玉璧必须垫上皮币,这个皮币的价值却值四十万钱,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” 武帝听了不高兴。张汤乘机找人告发颜异,说他有意见不好好提,心怀不满,肚子里瞎嘀咕,犯了腹诽之罪,应当将其处死。 颜异之死向百官指明了方向,他们再也不敢表示哪怕一点点的不赞成。武帝开始变本加厉地用张汤的标准惩罚那些不听话的人。

9.在大一统帝国下,人民享有无数的好处:迁徙的便利,市场的庞大,和平带来的飞速发展……为了获得这一切,我们必须承担一部分集权之恶,养活一个日益庞大的官僚体系。为了养活这个体系,又必须忍受政府垄断资源的存在。 这就是“必要的恶”理论。

10.在任何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初期,当王朝创建者擦干了剑上的血迹时,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: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?

11.经济减速时,官僚集团的膨胀速度却无法降下来,甚至反而会加速膨胀。因为经济不好,民间的日子不好过,吃空饷的人更不想离开官僚集团的庇护,更多的人想挤到庞大的官僚队伍里来。

12.这也是“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”的秘密所在。(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有足够的钱粮!)

这段话指第一能臣桑弘羊:

img

13.这本叫作《盐铁论》的书让现代人也意识到,古代和现代的相似性比人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还要多,而现代几乎所有的问题,都在两千年前有了折射。

14.2012年开始的反腐运动仍然在轰轰烈烈地继续。执政者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反腐,是因为这是推进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步骤。 从汉代起,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一统政权的结构,都不是铁板一块,而是中央和地方争权的双重治理结构。除了中央政府这个层级之外,还有许多条条块块的诸侯。每一个郡、每一个县、每一个卿,都是一个拥有独断权力的诸侯,他们的利益和中央是不一致的,甚至是背道而驰的。 比如,上一届中央政府调控了十年房价,却以失败告终,其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并不想调控房价。因为一调控,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出现大幅度下滑,而地方官员也没有办法从中渔利了。所以,每一个地方官员一边跟着中央唱高调,一边在私下里挖墙脚搞自己的一套。而中央政府知道地方政府的阳奉阴违,却很难抓住具体的把柄,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15.币制改革极大地扰乱了社会和市场。直到宋代交子出现之前,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如此疯狂的币制试验。这次改革足以和法国约翰·劳的货币试验媲美。它演示了一个政权可以利用币制带来多大的灾难,也显示了当货币的面值严重脱离了其价值时,即便依靠一个庞大政权,也仍然无法战胜市场的力量。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,那么历史将把该政权扔出舞台。

16.司马懿不赞同这么早清查户籍。他说,吴国和蜀国正是因为创建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来防范百姓,征收严苛的税,所以百姓才抛弃了他们。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,不要创建严密的户籍网络,也不要干扰人民的生活,让他们安乐。只有人民安居乐业,政府才会富足,否则,登记户籍也没有用。这件事表明他的看法比起一般人都高明得多。

img

17.然而武帝却发现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巨大缺陷:当产生战争等大的开支项目时,帝国的财政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开销。他试图引入一套国有垄断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。这个办法奏效了,却给帝国带来了更致命的新问题。由于垄断体系的约束,社会永远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,而官僚体系在参与了经济的具体运行后,社会经济变得庞杂和混乱。当权力与经济勾结时,社会的结块和硬化再次损害了帝国的财政。

18.在困境中,唐德宗发出了著名的罪己诏,不惜痛斥自己长在深宫,“不知稼穑之艰难,不恤征戍之劳苦”,将整个国家带往了灾难之中。“天谴于上而朕不寤,人怨于下而朕不知。”[6]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最深刻的自责。大多数时候,皇帝总是将错误推给别人,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临死还认为是别人辜负了他。唐德宗的诏书却不惜把皇帝的威严全部打掉,只怪自己。

19.由于北魏的地方官僚制度不够完善,各级政府都以搜刮的方式向民间摊派税收。县一级的政府负责收税,但是州和郡的政府也不时跳出来直接向人民征税。政出多头,意味着中央政府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财税体系。

20.冯太后敏锐地意识到,这个做法是无法长久维持的。官员们每天都在操心自己的财富,就无心为国家付出全力。

21.在任何一个稳定的时代,虽然皇权不下县,但是,县以下都存在类似的半自治机构。

22.查明税基是一个政权走向正规的标志,但同时,查明税基在集权时代又是一把双刃剑,政府收税过于容易,就容易收过头。比如隋代将人口数字落实得清清楚楚,收税很容易,结果隋炀帝就花费无度。唐太宗和隋炀帝一样东征高丽,对民间经济破坏很大,但由于唐代查不清人口,征税难度大,反而对民间形成了一定的保护。

img

23.司马懿作为当时最聪明的政治家,看到了集权时代的一个本质:为了财政,政府必须创建户籍制度让老百姓纳税。可是,为了不过度压榨老百姓,户籍制度又必须存在一定的模煳性,这样,老百姓能够逃避一部分苛捐杂税。

24.历代帝王也都面临着这个难题:既不能让户籍和土地统计过于混乱,以致于无法征税,导致政府的失败;又不能让统计过于明白,否则征税必然过度,造成民间经济的凋敝。

25.如果一切以财政为目标来考核政绩,政治权力就会被这些财政专家所把持。

26.佛教徒只是从教义和因果报应的角度去看问题,从来没有想到,给他们惹祸的其实不是信仰,而是财富。

27.当官制无法保证统一,财政也无法养活这个庞大的官僚结构时,帝国分崩离析。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。

28.这种循环说明,军队的战斗力与军费开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无解的难题,要么战斗力低,要么军费高,即便暂时能找到一个平衡点,也无法长期保持。

img

29.范仲淹的改革暗含着这几条原则: 第一,政府虽然要收税,但不是越多越好,财政应该量入为出,而不是量出为入。政府的职责是发展经济而不是加强税收。 第二,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来获利,而应该只依靠税收来解决财政问题。 第三,政府的主要问题不是财政收入不足,而是规模快速膨胀,政府的规模降下来,花费自然减少。 总之,改革的核心不是加强政府权力和干预民间经济运行,而是针对政府自身,要从自己身上割肉,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。

30.通过一次明目张胆的违约行为,所有持旧交子的人都被政府洗劫一空。他们因为纸币方便才使用它,将所有的财富都换成纸,到最后,政府开一下印钞机,就将所有的财富裹挟而去,留下懵懂的人们在思考着到底哪里没有算清楚,才导致了倾家荡产。政府获得巨利的同时,失去了民间的信任,将民间经济的活力彻底掏空。

31.元代末年,雄心勃勃的丞相脱脱为了振兴大元王朝,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改革。他的改革核心是:利用政府的权威,通过政府花钱的方式,来带动经济发展。这是元代版本的“四万亿”。

32.这个元代凯恩斯主义的故事,显示出集权式政府的困境:为了筹措建设资金,仅仅依靠普通的税收不能满足需要,还要依靠金融手段。但最终毁掉社会经济的,往往是政府过于野心勃勃的金融扩张。这个元代发生的“四万亿”故事从元初就已经铺垫了结局……

33.在这本书上花的力气,达到以前诸本书的两三倍。但写完后回顾一下,却发现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,因为这本书记录了非常长的时段(两千年),试图利用现代财经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,找到驱动中国集权社会政策变化的真实原因。

摘录完

梳理了中央帝国的财经逻辑,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逻辑呢?也许就要从文化探讨了,所以作者后续又出了帝国系列的第二部,《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》,内在的一些思维逻辑,影响着人的行为。每个朝代对不同文化的推崇,表现在财政上有不同影响,浩浩荡荡的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历史,连贯起来,就组成了一部中央帝国财经史。

img

中央帝国的财经密码,不是一本书能说完的,更多的是开拓视野,比如,明白2006年1月1日起,中国全面废除农业税的意义,结束了实行2600多年的传统税;那又为什么能免掉农业税呢?因为当前的农业税占比已经不足1%,取消这项税收对国家财政无足轻重,对农民也是一件利好;而从当前农业税占比低,可知现代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,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在财政的占比越来越重;随着新兴技术发展,带动更多产业,可以预见,在今后也许会有新的税种产生。

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的博弈,将会一直延续下去。什么时候该紧,什么时候该松,考验着执政者能力,而作为个人,在什么时间节点乘着东风,什么时候选择望风,也许就是个人随着时代浮沉的,财经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