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照在大地上,有一些种子正在地面之下积攒力量。

万历十五年,亦即公元1587年,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;而在中国,这一年看似是再平淡不过的一年,但是阳光照在大地上,有一些种子正在地面之下积攒力量。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,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。这些事件,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,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,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。

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推荐,听起来名气很大,所以开始看的这本书。万历是明朝一位皇帝的年号,万历十五年即是万历皇帝即位的第十五年头,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,是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。

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,万历之后,大明王朝只存在了20多年,至崇祯覆灭,也许,我们能从万历年间的前十五年,一窥明王朝究竟,就更能理解帝国疾病的积重难返,崇祯“非亡国之君,当亡国之运”的无力回天之感。

img

黄仁宇以不同的章节,写了万历年间的六位人物:万历皇帝、首辅申时行、首辅张居正、模范官僚却不受待见的海瑞、将军戚继光、哲学家李贽,暴露了万历年间在政治、军事、思想等方面的问题。政治上,万历开年也想做一朝明君,但当万历与群臣的矛盾积聚越来越深,首辅老师对他的教导,使他既不想做一名独断专行的暴君,但自己也不愿凡事依从群臣意见,对大臣言听计从,如果把帝国比作大洋里的一艘航船,皇帝和群臣就分别是船上的船长与船员,当两者无法同心协力,却又绑在一条船上,不得不携手前行,人心不齐很难说这艘船前途光明。军事上,南方有倭寇,北方有努尔哈赤,明军整体战力不强,又能在这样虎狼环伺的环境中坚守几时。

用本书结尾的话总结就是:1587年,是为万历十五年,岁次丁亥,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。在这个时候,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,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,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,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,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,最后的结果,都是无分善恶,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,有的身败,有的名裂,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。万历丁亥年的年鉴,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。

img

摘录:

  1. 张居正母子不明白也不可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:皇室的情谊不同于世俗,它不具有世俗友谊的那种由于互相关怀而产生的永久性。

  2. 首辅申时行虽然提倡诚意,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脱节,却有一番深切的认识。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“阳”,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“阴”。调和阴阳是一件复杂的工作。

  3. 申时行不是理想家,他深知人类的弱点不能完全避免,张居正一案已成过去,他现在的任务是要竭诚帮助年轻的皇帝治理国家大事,当务之急是增加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,与其暴露各人的阴,毋宁提倡他们的阳。正因为如此,他被很多人目为放弃理想以妥协为前提的政客。然而还有人比他更为务实,认为所有伦理道德全是空中楼阁,最多也不过是一种理想和一种装饰。

  4. 皇帝亲自出动,以最虔诚的态度和最庄严的仪式向上天求雨,不论是出于迷信,或者其动机是维系人心,最低限度表示了事情并未绝望。希望就产生于这种人为的奋斗之中。他的挣扎,他的自我责备,以及他对臣僚所作的爱民的训示,都可以安慰困窘中的人心,有如一服清凉剂。他的政府一向认为精神的力量超过实际,因此他这次求雨即是做皇帝克尽厥职的最高表现。

  5. 戚继光周密而细致。在他指挥部队投入战斗以前,他习惯于把各种条件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。

  6. 他以特行卓识而见称于当代和后世,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和常人有相同的看法,即做官的目的本来就是名利。他的诚实在于能够坦白承认这一目的,而不打出去绝私欲、为国为民等等高尚的幌子。这就接触到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: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,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,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淆混?

  7. 这种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,接受者只是一个人或至多几个人,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。因此,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,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。

  8. 一个人或一种事物,其所以具有特性或功能,全靠和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。一个人的品质高尚,就因为他的志趣和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赏;他的识见深远,就因为他分析理解其他事物的正确。所以人的生活目的,就不能不是合作互助与共同享有。

  9. 他们之所以能和睦相处,不在于耿定理学术理论上的弹性,而在于他性格的柔和轻松。他经常以禅宗式的机锋,避开辩论中的正面冲突,而以表面上毫不相关的语言,来表示自己的意见,使辩论的对手在思索之后被迫折服,因为他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真理,基于识见渊博;如果坚持片面的执拗,就等于放弃了宽阔的胸襟。因此,当耿定理在世之日,总是能够用他特有的方式调解他长兄和李贽之间的冲突。

  10.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,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,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,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,必然受到限制。

  11. 此书初稿完成于1976年夏季,仍在“四人帮”执政时代,当然不能盼望在中国出版。即使是英文版,也经过无数挫折。

  12. 此书“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,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。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,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,恢复故态决无可能,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、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”

  13. 况且二次来美后,囊空如洗,在餐店洗碗碟,在堆栈做小工。整日劳动后退居斗室,无人对谈,耳内嗡嗡有声。深感风卷云消后,我自己已入中年,自此学历史已有探询人生意义的趋向。这还不过是初步。以后更结识了诸多的名流,遍阅诸家著作,泛游各地。受过被裁失业、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,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,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,生命的真意义,要在历史上获得,而历史的规律性,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,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,才看得出来。

  14. 中国的革命,好像一个长隧道,须要一百零一年才可以通过。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九十九岁。以短衡长,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,不足为大历史。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。《万历十五年》已经初步采取这种作法。所以叙事不妨细致,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,例如郑贵妃是否掩袖工谗,她到底是否国家妖孽,和今人的关系至微。

  15. 前面轻轻提及每一个国家所标榜的道德观念,都要透过它的历史地理才行得通,这在美国的情形为尤然。

  16. 如果说,由可再生细胞组成的生物体为什么会衰死并不十分清楚的话,那么,国家和文明为什么会衰亡就更说不清楚了。每一代人的天资也许是相同的,就像梅尔维尔所言:“朋友们,相信我,今天在俄亥俄河两岸出生的人并不比莎士比亚差很多。

摘录完

感叹历史是一台复读机。

从朱元璋由流浪汉成为帝王到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清风明月下,大明王朝建立了约300年光景,有时候读历史会让人绝望,似乎无论开国元勋们有如何的丰功伟业,都无法保证一个万世基业,帝国最终还是会崩溃。随着时间越往后走,社会各处都是死气沉沉的感觉,阶级固化,贫富差距,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给社会注入活水,无论是科举制度的建立,高考制度的恢复,美国的四年一届大选,加强富豪的税收等等。我们总说年轻人活的就是一个盼头,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也是,他要有自己的目标,要有自己的奔头,他自己也想往好的方向发展,你看,历史上的各项改革,各种变法,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下去,其实统治者自己也在想各种办法,但对病入膏肓的帝国来说,这些办法都显得无力回天。

那么,到底要怎么样,才能让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呢?